高考人数破千万
中国人才过剩了吗?
引子
全国高考录取结果已经陆续公布了,高考作为一个制度,帮助我国快速提高高等教育,并且给了所有不同背景的国民一条向上走的通道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这可能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场考试。我国经济快速发展,国力越来越强大,这和我国各领域人才是分不开的,那么高等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到底有什么意义,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看中国,我们有什么不足?
中国高等教育的前世今生
世界现代史证明,现代国家建构和大学建设息息相关,国家要崛起,民族想复兴,高等教育是现代化最根本的动力之一。1087年出现博洛尼亚出现第一所正规大学,此后引领了意大利文艺复兴,法国的自治大学发展出启蒙思想,牛津剑桥更是成为近代科学革命的中心。大学发展到现代,1810年柏林洪堡成立,奠定了科研成为大学核心功能,学术自由、教学和研究要统一。
中国高等教育的开始,始于甲午战争后国人睁眼看世界,1895年北洋大学堂成立、1898年京师大学堂成立。但清末高教成果乏善可陈,灭亡前共有3184人毕业。
许多知识分子怀念的民国高等教育,抗战前达到巅峰,1936年,高校108所,4.2万学生,7500教师,一年经费4000万。虽然中国相比欧美,高等教育起步晚了百年,但一开始就和世界高教制度接轨,最初模仿日本,后来形成了完整的欧美学制,思想和制度上起点都很高,清北两校一出生就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,建国前高教有成绩,也存在很大的缺陷,因为社会动荡,政府反动,日本侵华,民国时期高等教育基础薄弱,当局说知识界“教授多,真教授少”,知识界批判当局“重实轻文,水平有限,偏于西化”。截至抗战结束,民国高教总共培养18.5万人才,算上后面国民党逃台,赴港赴美人数,所谓大师云集,黄金教育的民国,留给新中国的高教遗产,仅此而已。
新中国成立后,中央决定学习苏联,全面改造,将重点转向培养理工科人才,发展专门学院。在此思想下,1952年进行了大规模院系调整,对工农干部和党内青年推行高等教育,培养无产阶级知识分子,同年发布了《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》的文件,目的是配套一五计划。高考正式登上历史舞台。经过全面调整,1953年全国高校182所,学生从1949年11.7万人,增长到1956年40.8万人,教师从1.6万人增加到5.8万人。
1966年高考取消,1977年高考恢复之间11年,恢复招生第一年,虽然只录取30万人,却有570万人报考。延续至今的高考制度都是以这一年为主。1992年改革开放加速,对人才需求进一步扩大,不到百万的录取人数已经无法满足时代需求。1999年中央扩大高校招生人数,2000年高校生1200万,到2010年翻了三倍达到3100万人。2008年后中国经济进一步飞越,对专业人才需求更大,教育部开始扩大研究生规模。2019年中国高校有4000万学生,1030万人高考,录取820万人,其中约有一半人能上本科,37.7万双一流高校生。我们计算一下,2001年有1600万人出生,也就是说只要能上大学,无论是一本还是三本,就已经超过了75%的同龄人。
“读书无用”了吗?
但是中国社会由于发展太快,我们都听说过那个段子,发财的手段都写在刑法里头。很多老板只要胆子大,就会成功,久而久之就会有读书无用论,以前看过不少的老板访谈,说什么我没读过书,大学生却要给我打工,似乎要用人格侮辱大学生来展现自己的价值。当然,那个“读书无用论”的时代已经过去了。
那我们来看看美国,其实老牌儿帝国主义也有自家版本的“读书无用论”。美国高教是从1970年代开始的,二战爆发婴儿潮,这批人长大导致高教需求暴增,欧美都经历过“扩招”。这批人毕业后,人力市场上的大学生供给持续增加。这时就有经济学家担忧,就业市场高校生持续增加,会降低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,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会持续下降,导致大学生越来越“廉价”。但事实时大学生不仅没“越来越不值钱”,反而在就业上越发吃香。1980年到2000年,美国大学生占劳力比例从百分之19上升到了百分之25。与非大学生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,从开始的1.36倍到了1.66倍。英美国数据高度相似,占比从百分之5上升到百分之17,工资差距从1.48倍上升到了1.64倍。城市人口受教育时长每增加1年,劳动者工资增长约百分之11,高教人口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,收入就会提高约0.72到0.75个百分点。
其实就业培训上学历和效率成正相关,高学历人才对于企业来说,降低培训成本、提高公司效率。来点高屋建瓴的,2020年了,中国经济结构已经非常精细,野蛮成长、粗放式发展的老路很难走了,需要升级旧产业,那新兴产业的特点是知识密集,没有专业人才是不行的。
那落到个人,高等教育的意义是什么?人是社会性动物,在大学接触社会缩影,学会高级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,与同学进行团队合作,高等教育的成果一定程度影响未来阶层。体现在社会上,降低社会运行成本,提高社会复杂程度。更何况,中国人传统观念,读书改变命运。更全球比起来,中国的高考制度是非常公平的了,这为我国阶层流动提供了动力。直接看榜单,马云是杭州师范,马化腾是深圳大学,王兴是清华大学,刘强东是中国人大,周鸿祎是西安交大,继续说下去这都能说道明天。所以千万不能小看了高等教育对高校生知识结构、人际关系、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提升。
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看中国,我们有什么不足?
当然了,光说好话是不可取的,我们也得看到自身的不足。首先对于城市家庭来说,计划生育,只有一个孩子,培养大学生前期成本非常高。孩子要想进好的小学初中,就要有学区房,这意味着家庭得有极高的经济基础。另外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暴增,高期待下成长的孩子,比上一代更早感受到社会压力,父母不假思索的投资特长班、爱好班,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在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,教育产业变成了父母的心理安慰剂。另外在农村,孩子外地读大学等同于失去劳动力,部分农村父母一时半会儿想不通孩子读大学约等于赚钱的道理。高中课程设置上也存在问题,我们没有预科,其实高中就是大学的基础,却和高教脱节。我国高校有12个学科门类,92个专业类,506种专业。哲学、数学、法学、历史学的区别大家还知道,但是落实到专业上,绝大多数高中生都是一脸懵,法学门类下有政治学、社会学、民族学,经济学又分理论和应用,传播和新闻都归为文学。这些事情大概也就是高考前几个礼拜会教给你,然后你匆匆定下专业,而专业和未来从事的工作有很大关系。
高中普遍是高二就教完了所有知识点,剩下来的一年多时间,学生都在反复刷题中度过。数学学科知识点总共就那么多,只能靠题型越来越复杂拉开差距,“葛军”和“陶平生”两位神仙的名字曾让多少人闻风丧胆?学生解题越来越靠“奇技淫巧”,或者靠超纲知识点提高分数。而高中数学和“高数”的差别又过大,巨大的割裂感,不少学生到大学接触高数后,无法适应。
我们高中文理分科,但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别只是分科那么简单吗?学科和专业之间有什么区别?理学下面一大堆XX物理学,工学下面一大堆XX工程学,填专业的时候怎么办?听父母的,你父母能说得清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区别吗?最后大概率会催你填土木工程、商科、金融、编程。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地理是理学,但是高中地理属于文综。大学地理专业,涉及气象学、地质学、土壤学、水文学,需要太多理科知识,文科生报考地理,入学后蒙了。你有没有见过改学文科的理科生,基本上地理成绩都特别不错,所以说地理算文科,这要再斟酌斟酌。但想学地理的理科生入学后0基础,对需要学什么一片空白。
至于文科专业,现在必读书单越来越长,因为高中文科和社会科学基本没关系,人人都是从头学起,不长不行啊。新中国的教育体系,虽然不少制度有历史影子,高考类似省试,分省录取类似明代南北榜,但主要还是借鉴苏联。而苏联教育就是为计划经济服务的,所以重科技类人才培养,轻视管理类人才发展。比如苏联从中学开始就教微积分,但是只有一所高中教古代历史。
新中国照搬这套,也就有了民间所说的“学好数理化,走遍天下都不怕”,同时有文不如理的歧视链。但苏联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失败,经济发展需要的是全面型人才,比如管理类学科是文理交叉学科,如果学生通识不足,很难学有所成、学以致用。工业心理学对企业效率提高的作用那是有目共睹的。社会上,单位里,那些低效管理的现象我们见得还不够多吗?这些浪费表明中国潜力并没有完全爆发。多种人才的共同努力,才能建设出发达社会。
比起美国,高中生有大学预科课程,也就是留学生非常熟悉的AP考试,提前修习大学课程,考试通过后成绩抵学分,美国大学里学分可就等于学费啊,这可是省下不少钱呐。通过AP考试,美国教育降低了高中大学的割裂。但是网络上大家不关心美国教育体系,只关注批判“快乐教育”“素质教育”,觉得美国教育很不行。确实有很多留学生上美国数学课,觉得大学数学只教二元一次方程、一元二次方程、导数、极值,很诧异,但这是分学科的。报数学系的美国学生,前期可能会被留学生比下去,但是他们后劲极强,其他理工科也一样。以广泛的通识教育做全民普及,再加以兴趣做出定向培养,这种模式值得学习。
中国人才过剩了吗?
中国已经恢复高考40年,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进步,近一亿人受过高等教育,本科约占一半。但在中国人口体量大,14亿人,高教率不到一成,而接受过本科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人口不到百分之4,如果只考虑985,211,或者说现在的双一流,那百分之1都到不了。
舆论环境却给人一种错觉,所谓“大学生多如牛毛,博士生徒耗青春”。大家产生本科生遍地走的错觉,我猜测,主要是中国掌握话语权的媒体集中在北上广,而媒体行业招聘本身又是对教育背景有要求的,一个部门全本科生一点也不稀奇,属于行业的幸存者偏差。
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,中国高等教育差距路还远着呢,美国3.3亿人口,25岁以上人口,百分之45的高教率,保有一亿本科生,近三千万硕士,780万博士,而我国硕士不到千万,博士不到100万人,这次不说人均了,总量都不如别人。另外,看看目前世界各国,加拿大百分之56.27的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,日本是50.5,以色列49.9,澳大利亚43。
要知道,我国每年都要为大学毕业生就业而苦恼,说明我们的产业发展还不足,还不够先进,还无法提供这么多的岗位来消化本科生,这其实就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充分的体现。任重道远。